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其生在学院2022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致辞

亲爱的各位同学、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又是一年送别季,先祝同学们毕业季快乐!

两年前,张平老师在毕业致辞上说:“万恶的新冠疫情阻碍了同学们的毕业规划”;两年后,疫情不仅仍在阻碍同学们的毕业规划,连老师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也受到干扰。疫情封控,有的老师蓄发明志,有的老师写出厚重之作,而我最大的渴望,就是“离家出走”。是的,世界那么大,很怀念到处走走的自由。

在座诸君,“读万卷书”,相信从小就是你们家长和老师的耳提面命。今天,你们毕业,我就结合“离家出走”的渴望谈一谈法律人的“行万里路”,那就是,有时间来一场全球的法治之旅吧,我称之为“环球法旅”。

首先,来一趟人类法治的发展之旅。诸君可以去一趟普通法系的英国,追寻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大宪章》的雏形和《权利法案》的由来;诸君也可以去一趟成文法系的法国,去探寻凡尔赛花园的《人权宣言》、协和广场的方尖碑,感悟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当然,别忘了另一个成文法系国家——德国,看一看波茨坦郊外的老磨坊,读一读那个国王与磨坊主之间“民权、法治”的故事。每每于此,我相信你们或许能够忆起法学院老师们所传授的“法之精神”,你们也能更加真切地看清人类法治发展的足迹,感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其次,来一趟国际法治之旅吧。我建议诸君去一趟德国的威斯特伐利亚,1648年(清顺治五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促成了“主权国家”的诞生,之后,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逐渐形成。“国家”是个逐利的群体,英国首相帕麦斯顿(Palmerston)曾说过:“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或持久的敌人,我们的利益才是永恒的、持久的,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也正是他,在1839年公开宣称:“应当不仅使中国人见到大棒,而且还要让他们先尝到滋味……”于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自此,割地赔款,多年战乱。

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更让全世界1亿人死伤。1945年6月,旧金山,《联合国宪章》在经过两个月的磋商后通过。“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

欲免后代再遭 今代人类 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

重申基本人权……

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

促成大自由中 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

以“惨不堪言”之经历所构建的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维护。

第三,来一场涉外法治之旅吧。诸君可能知道我是教国际私法的,因此,我特别建议各位去意大利看看,那里是早期国际私法“法则区别说”理论的发源地;在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注释法学派成为了法律域外适用研究之集大成者。博洛尼亚大学,起初有三个学院,医学、神学和法学。医学治愈人的身体,神学安慰人的灵魂,法律规范人的行为。

而中国的涉外法学教育,则肇始于诸君求学的这方天地。1902年8月,京师大学堂《钦定学堂章程》在政治科下分政治学、法律学二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又将法律学列为10种专门学之一。京师大学堂设法律学门,一则变法图强,二则对外交涉,所以当时之国际公法,称为国事交涉;国际私法则称之为民事交涉。因此,法学在中国,一开始除了“规范人的行为”,还有“变法图强”“对外交涉”的历史使命。晚清的屈辱,民国的战乱,弱国是无外交的。

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时下之中国,常常能听到外国或单独、或群起“打压”“制裁”“围追堵截”之声音。在近年来涉外斗争与合作中,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是我们处理对外关系的根基。

回首前述的法治之旅,至少有三点启示:

一是人类法治发展的风风雨雨、国际社会曾经“惨不堪言”之经历、中国涉外法治的斗争与博弈,法治在曲折中前行,但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的。每每于此,我想对在座诸君说,时代更替,历史交接,法治的舞台终究是你们的。

二是在全球治理中,纷争本是国际社会的平常事,但行走在历史之间,就能够充分了解和平与发展的意义。时下疫情肆掠,全球气候变暖,贫穷、饥饿、战争与骚乱,全球治理需要国际法治。前天(6月17日),WTO部长会议达成了关于渔业的几个协议,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可见,“法治”不仅是全球治理的通行证,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鸣器”。而国际法治的舞台终究是你们的。每每于此,我想对在座诸君说,超越前浪,这是物竞天择,也是大势所趋。

三是从1902到2022年,百二十年的历史昭示,崛起中的大国处理对外关系,离不开的依然是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当然,未来涉外法治的舞台也是你们的。

“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站在法治舞台的中央,希望“奋发有为”,成为你们的气质与标签。每每于此,我想对在座诸君说,“大学堂开,法律门启;安邦济世,正义恒立”,这是你我共同的座右铭,也是我们共同的警醒。

时间飞逝,今天要与你们别离,作为教师代表,送上我们的祝愿或期盼,希望诸君在“法治之旅”中相互鼓励,砥砺前行。

一是建设好自己的小家。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你历经风雨感到疲倦时,相信诸君会深刻体会到,家才是最温暖、最舒服的地方。曾经一位北大的帆船手,独自漂流在大海上,后来,他说:“不管我在哪里航行,都知道终点在哪里,那就是家。航行在大海上,家就是心中的明灯,不这样,回不去。”因此,未来,建设好你自己的小家,在疲惫时有一个温暖的归属。

二是勿忘法学院这个你曾经的家。不管人在何处,但未名湖常青,博雅塔依旧。看到网上这样一句话:“学生的毕业季,老师的失恋季……你远走高飞,我原路返回。”因此,有时间回来报一报平安,聊一聊你的经历吧。

三是热爱这个国家。以世界的眼光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回首中华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自然延续与博大精深,你会更加理解“文化自信”的价值与意义,也相信你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之发展,更添动力。

临别之时,恭祝诸君“风劲帆满破浪行,峥嵘岁月竞风流”!

谢谢大家!(北京大学新闻网)

相关推荐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