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共青团2018新年献词——再过40年,我们该如何讲述自己的青春?

西伯利亚的寒流淌向南方,直射南回归线的阳光正在北上。生命的年轮,悄悄又转动了一圈。在五岭以南,这里的冬天,温暖一如往年。

站在2018的门槛上,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我们与你并肩站立、相依而行,在时代和青春的潮水中。

谁的青春不是痛并快乐着?哪一代的芳华不是带着迷茫永不止息地追寻?有一往无前的憧憬,升职加薪的期待;也有生活重压下的疲惫,往事和感情的纠结;或许还有听了二三十年的父母叮咛……

不管迷茫还是确定,无论佛系还是道系,“聪明绝顶”还是事业小成,我们都怀揣或大或小的梦想,手握深深浅浅的心事,行进在这个时代的漩涡里,就像后浪簇拥着前浪。

这一年,阿法元以100:0的无限优势,碾压了曾打败柯洁的阿法狗,从写稿程序到无人驾驶,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迭代已在路上,未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降临你我的生活。不被机器人挤压的职业正快速减少,人文与艺术的重要性,从未像今天这样凸显。

这一年,进城务工的青年人,有些已匆匆作别城市。回到诞生地,发现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又延长了三十年,集体资产的股权化改革,正在激发乡村的活力。是的,村里的年轻人也有权利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关心国家政治的人知道,严厉的反腐仍在继续,由“不敢腐”到“不能腐”,从高官、县官到村干,我们希望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这一年,互联网继续在深刻改变着中国,“创变者”越来越年轻。70后的马化腾们还在不断更新着商业版图,三十左右的新一代CEO们,已经动辄融资几千万;但也有人逆流而动,仍有新的实体书店在开张,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捍卫最后的阅读;仍有匠人,用精细又笨拙的手,在自动化的大潮下,保持着从前慢时代的优雅与尊严……

这一年的秋天,我们听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看到,这个民族百年复兴的追寻,在未来的三四十年间,有了两个阶段的具体实现方略;我们还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徐徐展开……

当你随手拿起手机,轻轻点开这篇文字时,你有没有觉察到,这一刻,自己正踩在了前后四十年的分界点上?

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四十年了。你我正经历的,或是世界上最壮阔、最漫长的转型之一。

四十年前,你可能还没出生,你的父母才十几岁。那时,青年们饿着肚皮过新年。城市街道上的主打色是青灰与黑白,偌大的国家,没几人见过电视。那时,被单位体制与城乡二元紧紧捆绑的年轻人,手里攥着几张粮票布票,大多数人做梦也想不出中国要向何处去,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四十载,弹指一挥间。从经销店到网上购物,从出门基本靠走到高铁飞机,从通讯基本靠吼到人人微信,从茅屋草棚到高楼大厦;就连一根老冰棒,也从四十年前的一分两分,变成了如今的一块两块。中国和你,一起走过了沧海桑田。

上一代青年,究竟做对了什么?巨变的中国,又还有什么需要继续改变?

四十年前,一句“交够国家的,留给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激发了农村青年种田种地的热情;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重新尊重知识,点燃了知识青年的希望;

鼓励创办乡镇企业,国企抓大放小,建立市场机制,开启了全中国年轻人创业的大潮;

过去这四十年,中国给年轻人创造出了一个可以纵情燃烧的自由空间。所以,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母那一代的青年,也才能借着梦想的伟力,创造一个个祖父那一代青年难以拥有的人生。

现在,站在四十年的交汇处,你来了,又是一代新青年。未来四十年,我们会不会面对更大的时空巨变?我们的人生应该追寻什么,应该紧握什么样的价值?

这两天,朋友圈在不断刷屏18岁照片,反复提醒着我们,过了今夜,90一代即将全部成年。在最后一批90后出生的那年,中国南方留下了“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澎湃之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站在18年后的冬天里,不知更年轻的一代会如何看待与他们同龄的上世纪遗言,如何看待上一代青年对国家、对历史的情怀。

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其实都是他者的映射,就像一束光照耀另一束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向死而生”,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超越个体的湮灭。

我们都是时代洪流里的小人物,但没有哪个伟大的时代不是由千千万万的小人物推动,没有任何一份共同的幸福不有赖于每个平凡者抵力相拼。四十年前,18个不识字的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手印;第一批没有放弃过自学的幸运儿挤过千军万马重回大学,那里有无数后来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个叫胡福明的哲学教师正反复修改他的论文,名字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同每一滴水珠奔涌向前,最终才汇聚成潮水的方向。

四十年后,站在他们开创的基础上,站在新时代的入口处,我们如何与同龄人一道,直面新的社会矛盾?“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这个更聚焦公平和正义的时代,我们能否超越一己小我的逼仄世界,跨越不同阶层的心理距离,和草根社会建立情感的纽带,拥抱更大的世界?

我们比所有时候,都更需要“目光向下”。

时代让任何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但如果你创业受挫,是否能永不言败,蓄势再来?如果年纪轻轻就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传奇,你是否能看到还有大量同胞在贫困中徘徊?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并不都是因为不努力,往往是因为缺了一点你拥有的机会和运气。

在不再被基本物质需求困扰的今天,热爱广东小吃和各地美食的青年们,是否还会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坚守博爱、公正和良知? 将目光聚焦在鳏寡孤独,向贫弱的人伸出你的双手,从他人重新绽开的笑脸中感受生命间的友爱,这是否也是一种让你无愧芳华的价值实现?除了担心共享单车的押金被挪用,抱怨上班地铁永远都太挤,开车不好找停车位,期待VR技术早点用在最新款的游戏上,我们理应还有一些遏制不住的“弱势关怀”。

得空时,不妨跟父辈和祖辈坐下聊聊。四十年来,他们怎样靠着自己的双手与头脑,填满谷仓,实现梦想。经历了物质主义狂飙的他们是否也认同:正当致富是光荣的,但富而好礼更文明?“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是正常的人性,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才是高悬的理想?

我们相信,未来是一个公益改变社会的时代。十五年的“西部计划”,正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乡土,重建乡村;广州每个周末的夜里,都可以看到年轻的志愿者,与露宿街头的“街友”促膝长谈;即将而立之年的“希望工程”迎来了“新面孔”,每年来自中国顶尖高校的数百名志愿者,在粤东西北的乡村小学里一扎就是两年。从发现问题、调研需求到制定计划,从筹款、执行到永续跟进,无数善良而热忱的青年,行动在中国的大地上。

我们也相信,真正的记者仍会继续努力追问真相,好的学者还是愿意板凳一坐十年冷。这个世界不仅由利益驱动,事物本身的美好永远会打动人的心灵,在更柔软的地方,我们与每一位年轻的灵魂双手相握,共同守护恻隐与是非之心。弥平那些对立思维带来的裂痕,终结那些无序互害的商业行为,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让父母安心地老去,让陌生人彼此信任……这些,既是我们共同的向往,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静下来时,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40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羊肠小道上,我们的父辈何其艰辛,亦曾何其迷惘。他们经历了多么复杂的时代,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如今,他们已经或即将结束自己的使命,回想自己的青春,他们可以无愧于心,他们与同辈开创了这个时代,他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过去更好的世界。

四十年后,当我们垂垂老矣,回想往事时,可曾想过我们也留给后辈一个更好的世界?有一天当他们追问我们的故事时,我们该如何讲述自己的青春?是否也可以说,我们没有推卸责任,没有辜负历史的托付?

2018,第一道阳光即将穿越时空而来。亲爱的朋友,愿我们一道,愿我们都可以,不负此生。

相关推荐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