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2019级本科生刘惠昀,很荣幸能够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四年前刚入学时,我觉得不够真实,但四年后的现在,却又特别有真实感。读书并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身在这所学校,在压力和焦虑的驱使下,我曾深入想象过高数挂科、选不上课、毕业论文写不完等各种可能导致无法毕业的恐怖情景。因此,现在能够站在这里,我是真的松了一口气,也很为终于到来的毕业而开心。所以,我也想首先祝贺相伴四年的同学们,祝贺大家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顺利完成学业!
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多姿多彩,不独考古学上可见,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在园子里,大家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自然也有着不同的际遇。未名湖何其广阔,身为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滴水,我实在无法代表大家。故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和大家聊聊真心话。
上大学、选专业是人生的重要门槛,这是一条普遍公认的真理。然而要选什么专业却是一道难题。有的同学可能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有的又可能和家里有所分歧。想当年,我能够一边抱着所谓的热情,一边仗着父母的纵容,最终成功挤进考古文博学院,真是幸运得有点诡异。我之所以一厢情愿地想学考古,无非是因为喜欢而已。
可当我真正走入这座校园,我又逐渐感到失落与茫然,一度认为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热爱乃至于自己本身都是有些“无用”的。毕竟,这所学校里从来不缺少喜欢自己专业的人,怀抱热爱与有所建树并不等同。至于考古学,我虽已明白它的种种重要意义,但那些伟大而光辉的字眼对于渺小的我似乎还很遥远。我在论文中经过努力得出的结论,看起来又是那样的琐碎而缺乏意义。
有意无意间,我一直在寻找着我的专业和我自己的“用处”。实际上,要破除考古学的“无用”并不难,从课堂上、新闻里都能得到答案,但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宝鸡思政实践时,雷兴山老师所描述的以考古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的“周原梦”。那的确是我听过的最接地气也最具现实意义的考古学的用处。可是,如果我们要评判某个学科的用处或意义,却不应该只从实用性、工具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考古,我们得以厚植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以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更多挑战;我们得以超越文字的极限,填补空白,揭示细节,向历史的真实靠近;我们得以追溯人类文明的来处,感受历史进程的脉搏,眺望时光长河的彼岸。学科固然是工具,但并非生来就是工具,在那些以实用性为核心的衡量标准之外,还有着许多不言自明的地带。即便是“天台四万八千丈”的雄奇壮伟,亦无碍于“平芜燕子低”的生机勃勃。而正是这些部分,构成了一个学科或者别的什么东西的“用处”的最单纯的根基。而要追寻自己的“用处”,大概也是一样的。我总是觉得自己没用,恐怕并不只是因为类型学没学到家,还是太容易受到固有评价标准和他人的影响,善于pua自己。要脱出这一桎梏,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至少目前的我还远到不了“跳出五行天地外”的境界。但话又说回来,寻找我自己的专业、热爱和自身的“用处”,把这些问题稍稍想清楚一些,正是我所认为的在过去四年里所做的最重要的事,而这一过程也反过来塑造着我。
当然,这不是说其他的经历便不重要了。四年旅途中的每一段记忆都弥足珍贵,而每一位陪伴者也都值得最真诚的谢意。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教诲与引导,感谢至亲的悉心关怀与支持,感谢同学们的相互鼓励、并肩同行。
大家很快就要天各一方,然而现在是信息时代,料想将来的联系不会太难,现在的离愁别绪也就不会太多。还记得田野实习刚到盐池时,大家登山去看炮台遗迹。山岭逶迤,郁郁苍苍,天地之间,自有无穷广阔浩大。也祝愿各位同学如那天所见到的翱翔天际的鸟儿一般,乘好风万里,举长云纵横,总而言之,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