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院友,亲爱的家长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2019级的学生王蕾,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代表本科毕业生发言。
初逢时,北大城环是我们素履以往的学术殿堂,我们满怀期待和好奇踏入;而如今,北大城环是我们难以割舍的第二家乡,我们带着依恋和不舍作别。如果有人问,本科四年城环为我带来了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关心,是包容,是养育,是陪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将青年比作幼苗,如果说北大是给我们提供丰富营养和肥沃土壤的庄园,那城环就是为我们培土、浇水、施肥、打药、整枝的培育者,在城环,我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在尊重和鼓励下成长。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我们在知行合一中日渐枝繁叶茂。从自然到人文,从地理到生态,我们在城环体验丰富多样的文理课程;从城市建设到乡村规划,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地理,我们所学的知识与大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除了在院楼的通宵画图、熬夜实验,一定也少不了走遍祖国各地的实习。我一直觉得《燕园情》中有几句歌词是对城环人的生动描绘:“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地貌实习、普通地质实习、环境科学野外综合实习、暑期思政实践……我们在山间地头考察地质地貌,在街边路口访探民生民情;我们关心海岸变迁的地质原因,也探索衰落产业的新兴之策;我们实践中验证知识,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山西、河北、北京、浙江,我们在一次次实习中逐渐成长,不仅学会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收获了思想的开拓、眼界的提升和成长的启迪。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我们在深厚底蕴中摄取精神营养。大二上学期,我曾有幸采访到学院退休教授崔之久先生。他在年仅24岁时,因考察冰川意外失去五指、双眼雪盲,却仍义无反顾地坚持做了一辈子冰川研究,且在80多岁的高龄仍未停歇科研之路。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冰川作为研究方向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祖国需要,我就去了。”当时的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随之是无尽的崇敬。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我想,城环人当是这样的人,我要成长为这样的人。于是我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向前辈们看齐。除了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力求学好本领外,我还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甘于付出和奉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志愿者、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我很荣幸地在某些阶段以青春践行家国情怀。通宵的作战演练、第一次未能与家人团聚过年,却从未让我感到劳累或后悔。回忆起服务时的点点滴滴,只有参与到国家盛事中的感激与热血。当我通过安检闸机听到“谢谢”时,当我在天安门广场亲耳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说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时,当我在冰立方见证中国轮椅冰壶队夺冠时,有一股强烈的情感涌上心头,我知道,那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奉献的热爱,我知道,我离我心中城环人的样子越来越近了。而我,只是2023届毕业生中的一个,我们中,还有人致力于钻研探索解决科研难题,有人曾入军旅挥洒爱国豪情,有人将去往基层服务广大人民。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踏实、坚韧、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大地”精神是城环人的血脉相传。
当然,学院给予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专业实习、论坛讲座、文艺活动、主题教育……在学院的怀抱中,我们慢慢成长。我爱上了“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触摸自然,用心灵感知世界”的地理专业,体悟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奉献精神,也感受到了“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青年使命。回首过去,我真挚地感恩在这里遇到的一切。
心怀北大魂,一生城环人。我们这届幼苗在学院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如今已经初具锋芒,可以独立闯荡,望来日可为参天大树、为祖国栋梁,不负学院所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