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30日在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长 王忠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加快恢复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胜利完成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难中求成、竞进有为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主要指标高于全国、领先中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803亿元,增长6%,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在经济大省中增速第1,在中部地区增速第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5%,分别高于全国2个、1.3个、6.1个百分点,均为中部第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中部第2。粮食稳产丰收,产量达到555.4亿斤,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我省经济加速修复、整体回升,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动能转换持续加快。“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产业达到17个,“光芯屏端网”达到8470亿元,汽车制造与服务达到8520亿元,大健康达到8810亿元,加快迈向万亿级。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6%、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化工、有色、电气等行业增加值增长均超过20%。新兴产业加速壮大,5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7%,软件产业占中部六省的44%,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家、全国第3,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78家、中部第1,5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母机链主企业、全国第2,30家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全国第3。我省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发展新动能澎湃奔涌。

——科创优势持续提升。创新实力更加强劲,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以汉江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基本形成,新晋5位两院院士,总数达到81位、全国第4,4名个人、2个团队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奖,数量全国第5,已建在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8个、全国第5,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63家、全国第4,全国首个“科普+科创”论坛东湖论坛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湖北。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77家、全国第2,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84家、全国第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增长24%,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万家、增长47%,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全国第1。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上市,全球首颗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长江存储闪存芯片世界领先,成为半导体领域“国之重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60亿元、增长59.8%,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提高到65.2%。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引擎,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基础支撑持续增强。区域发展整体跃升,三大都市圈竞相发展,武汉总量迈上2万亿台阶,襄阳、宜昌分别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第2,8个全国百强县位次普遍前移,城市梯次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项目投资压舱顶梁,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1万个,其中十亿级项目1207个、百亿级项目136个,均创历史新高;民间投资增长3%,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0%,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6.5%。枢纽地位更加突出,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全面运行,开通国际国内货运航线61条、货运量达到28万吨,打通内陆开放“空中出海口”;超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拟建在建里程数和投资额均居全国第1;中欧班列(武汉)开行突破1000列,增长64.7%;万吨巨轮直达武汉,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长江中上游第1。湖北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先行引领和战略支点功能显著提升。

——市场活力持续迸发。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年为企业降成本超过13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续贷超过450亿元,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湖北排名连续三年进位,进入全国前10;新增经营主体161万户、连续三年增长超过百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4996家、历年最多。重点改革成效明显,省属国企加快由平台向实体转型,营业收入增长41.7%、增幅全国第2,省联投、交投2家企业营业收入过千亿;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加速汇聚,全省贷款余额超过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2万亿元、连续三年每年跨越一个万亿台阶。对外开放纵深推进,黄石棋盘洲综保区通过国家验收,恩施许家坪机场获批正式对外开放;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增长117%,规模全国第5;新设外资企业648家、增长35.6%,实际使用外资中部第1;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汉交会、楚商大会等60多场国际性全国性活动。开放自信的湖北深度链接全球,加速成为对外开放“新沿海”。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镇新增就业92.8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44.1万人,我省就业工作连续两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跑赢经济增速,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最低工资标准进至全国第7,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提标惠及175万人。免费开展妇女“两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等重大疾病筛查4965万人次,72%的县有了三级医院,66%的中小学纳入教联体,优质公共服务加快向基层延伸。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05个、村级网点20744个,寄递物流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快递进村、农货进城,小寄递连接了大市场、服务了大民生。一年来,我们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投入资金1030亿元,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年初承诺的促进就业、改善住房、养老育幼等10大类46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过去一年,我们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在攻坚克难中勇毅前行,在积厚成势中赢得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凝心聚力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坚持稳中求进,全力以赴强信心、扩内需、促增长,推动经济保持回稳向上的发展势头。重大项目支撑有力。深入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年活动,每季度组织集中开工,常态化开展“三率两量”精准调度,持续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引江补汉及沿线补水工程、金上至湖北特高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华星光电t5、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宜昌邦普一体化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77个预增产值过10亿的重大增长点实现产值6862亿元,拉动工业增长3.5个百分点。抢抓宏观政策机遇,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增发国债、地方专项债等国家政策资金2409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消费市场有力提振。实施“扩内需、促消费”十大行动,推出300亿元消费贷和14亿元消费券,波浪式开展“荆楚购”“房交会”“车行楚天”等7000多场主题活动,限上批发、住宿、餐饮营业额增长均在15%以上,限上网络零售额增长9.5%,我省“6·16三好节”入选全国促消费十大典型案例。大力促进文旅消费,精心组织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武当太极大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全年接待游客7.6亿人次、增长30%。市场主体竞相发展。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9753个,全力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新增企业54万户、达到226万户,新增上市企业21家、达到177家,新增营业收入过百亿的民营企业2家、达到40家,均创历史新高。我省经济承压上行,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广阔前景。

(二)集中精力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增长、以动力变革提质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光谷科创大走廊134个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整合中医药领域优质资源新组建时珍实验室,完成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金字塔式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设立100亿元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推进32项“尖刀”技术集中攻关,湖北实验室取得首批53项重要成果。武汉排名国家创新型城市第6,襄阳、黄石入选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潜江、赤壁等4地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坚持“链长+链主+链创”三链协同,扎实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发展,以东风、上汽通用、吉利路特斯、小鹏、长城等为骨干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矩阵加速形成,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产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5834个重点技改项目扎实推进,优特钢营业收入占全省钢铁行业比重超过50%,高端化工占全省化工行业比重超过40%,传统产业涌动新活力。数字经济全面赋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累计建成5G宏基站12万个,千兆光网实现乡镇以上全覆盖;算力与大数据产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达到1200亿元,武汉超算等13个算力中心、三峡东岳庙等144个数据中心高效运营,45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上云工业企业超过5万家、覆盖率提高到49%;襄阳获批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荆门智慧城市大脑获评全国十大样板工程。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向奔赴,湖北制造向湖北智造加速蝶变。

(三)纵深发力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活跃度开放度明显提升。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优化。加快推进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大财政建设等改革,设立首期200亿元的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形成4000亿元规模的投资基金群;推广“301”线上快贷模式,面向小微企业的普惠贷款增长21.7%,总量达到1.7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5年增长6倍,金融“活水”更好润泽实体经济。积极协调争取项目用地指标,批准建设用地68.5万亩,67个项目纳入国家用地单列,均为历年最多。现代供应链体系加快构建。坚持以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组建华纺链、长江汽车等7大省级供应链平台,服务链上企业1.2万家。建成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铁水公空仓”五网数据融合。武汉、襄阳、宜昌、黄冈、鄂州、黄石6市获批建设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内外贸一体化加速推进。大力实施外贸稳主体拓增量行动,外贸实绩企业达到8800家、增长11.3%,与东盟、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全省进出口增长5.8%、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着力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实现外贸企业全覆盖,出口通关时间压缩39%。处在陆海空三大“丝绸之路”交汇点上的湖北,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奔向未来。

(四)同向同力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坚持优势互补、协同融通,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三大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坚持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扎实推进都市圈561项年度重点任务,武汉新城、襄阳东津新城、宜昌东部产业新区等标志性牵引性工程加快建设,双柳长江大桥、燕矶长江大桥等17个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武汉至阳新、襄阳绕城等7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34条瓶颈路打通,武鄂黄黄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宜荆荆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加速迈向万亿级。强县工程深入实施。着力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实行“赛马制”“五色图”综合评价,促进县域工业挖潜,GDP过500亿元的县市区增至37个,规模过百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增至40个,31个重点县工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到33%。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350万亩、总面积达到4612万亩,占耕地比重提高到64.8%。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产值突破7000亿元,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仙桃等3个县市区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宜都、大冶等5个县市区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13个,新建和美乡村20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农村户厕18.1万户,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19.6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共同富裕路上,我们努力不让一个人掉队。

(五)持续加力塑造绿色崛起新优势,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坚持把共抓长江大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文章,加快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全面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率先开展省域总磷排放总量控制,推进十堰茅塔河、恩施带水河等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完成营造林295.7万亩。着力构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碾盘山水利枢纽等25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荆州崇湖、仙桃沙湖入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咸宁获批国家级公园城市标准化试点,天门入选全国首批县级水网先导区,房县、安陆等14地成为国家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着力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能源清洁化利用,23个产业园区纳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新增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家、绿色工厂77家;电力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65%,公共交通系统新能源车占比达到78%,建成公共充电桩17万个、全国第5;在全国率先打通“电—碳—金融”三大市场,“中碳登”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管理全国2533家企业账户,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量3.9亿吨、占全国42.7%。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扎实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城镇生活污水直排口实现动态清零,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0%以上,长江干流湖北段、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宜昌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襄阳、十堰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神农架获评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南漳、松滋等6地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罗田、竹山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我们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经济”拔节生长,荆楚大地绿意盎然。

(六)用情用力织密民生幸福保障网,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老百姓的身边事入手,在“七个有”上狠下功夫,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基本民生进一步兜牢。打好援企稳岗扩就业组合拳,实施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86万人次,支持6.6万返乡人员创业、带动20.4万人就近就业,“零工驿站”促进791万人次灵活就业,新增创业担保贷款404亿元、增长62%。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在77个县推行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为10.8万名残疾人提供适配服务,养老、医保、低保、工伤等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着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1425个义务教育教联体,对75所薄弱县域高中实行托管帮扶,新建32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更多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大力推动优质医疗服务扩容下沉,“3+5”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扎实推进,34家三甲医院对口帮扶72家县级医院,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服务。着力解决“一老一小”实际困难,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改造提升农村互助照料中心200个,建设老年助餐服务点1380个,十堰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城市;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6.8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1.9万个,武汉、宜昌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建设城市,荆门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4万套,改造老旧小区4296个、棚户区住房6.5万套,完成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适残化改造3.6万户,支持老旧住宅加装电梯2159部,更多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开展“文化进万家”等惠民演出2万多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城乡全覆盖;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加快建设,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圆满完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第十六届省运会成功举办,湖北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上勇创佳绩,奖牌数创历史新高。社会治理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基层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高风险金融机构连续两年动态清零,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地方债务总体可控。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系统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和禁毒反诈斗争,有力有效化解信访积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活动隆重举办,对口援藏援疆工作走深走实,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和社会组织作用有力发挥,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等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我省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平安湖北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七)实处着力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自身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加快转变职能、提升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政治建设持续加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明显成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断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依法行政扎实推进。强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省政府规章5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07件、政协提案726件,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不断提升。着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政务服务“一事联办”事项达到52项、数量全国第2,鄂汇办APP获评全国地方政务平台“掌上好办”标杆。修订省政府工作规则、常务会议议事规则,加强重点工作“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过去一年我省有31项工作在全国作经验交流,拼搏赶超、笃行实干成为全省工作主旋律。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形势错综复杂,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坚强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中央驻鄂单位,向关心支持湖北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时时处处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到实处,确保湖北发展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上来,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不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坚实根基。必须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坚定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大程度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激发出来,团结6100万荆楚儿女同心干,汇聚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必须始终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成事之道,积极应对“一难两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挑战,善于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统筹施策、协同发力,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安全、高效能治理等多重目标动态平衡、互促共进。必须始终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制胜法宝,激扬不畏艰难、勇争一流的志气锐气,坚持“快”字当头,对确定的目标、议定的事项紧盯不放,雷厉风行、日清日结;坚持“实”字为本,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一切奔着解决问题去、奔着取得实效去;坚持“敢”字为要,敢与高的比、敢与快的赛、敢与强者竞高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依靠顽强斗争把牢工作主动权、打开发展新天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和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持经济稳定向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仍然较多,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任务紧迫,一些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风险不容忽视,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的期盼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稳就业增收入面临新的挑战,教育、医疗、养老、生育等公共服务优质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治理薄弱环节仍然不少,一些市县财力比较紧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干部能力作风跟不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2024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500亿斤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

确定经济增长6%的预期目标,体现了责与能的有机统一、时与势的科学研判、稳与进的辩证把握、立与破的战略统筹,兼顾了需要与可能,有利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有基础。从全球看,国际环境总体于我有利。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始终是大势所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从全国看,发展形势总体向好。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持续集聚,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优势更加凸显。从我省看,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经过这些年的固本培元、锻长补短,我省经济发展迈上更高能级,产业基础夯得更加坚实,创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枢纽地位实现更大提升,干事创业激情更加昂扬,进入了聚势提升的关键时期。做好今年工作,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抢抓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在高质量发展上奋楫前行、提速竞进,不断推动湖北发展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境界。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聚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切实做强科技创新硬核支撑。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充分激发创新第一动力。更大力度聚合创新资源。做强高能级科创平台,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汉江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动10个湖北实验室多出成果、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快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打造集聚人才、集聚产业、集聚资本、集聚技术的创新高地。探索建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离岸创新中心,办好东湖论坛、中非创新合作大会,积极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让更多创新要素与湖北发展嫁接共赢。更大力度增强创新动能。坚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导向,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尖刀”技术攻关工程,着力构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优势领域“核心技术池”,集中力量突破高端AI芯片、智能数控机床、高端医疗装备等“卡脖子”技术,前瞻谋划生物合成、空天技术等千亿级规模的科创“核爆点”,构筑创新赛道的“卡位”优势。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机制,建好用好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以需定研、以研促产,推动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生产力,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0亿元以上。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系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灵活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创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深入实施“楚天英才”“博士后倍增”等人才高地计划,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共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完善多元化科创投入机制,用好政府主导的4000亿元投资基金群,推行科创众包、揭榜挂帅等新模式,引进培育更多风投基金、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未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4%以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以上,让科技创新的满天繁星汇成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星河。

(二)聚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大推进战略,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做大做强“51020”现代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技改焕新行动,鼓励企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加快东风商用车D600、宝武高端硅钢、荆门石化油转特等重大牵引性项目建设,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推动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以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绽放新神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5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支持算力与大数据、量子科技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达到万亿级规模。抢抓国产替代、“国货国用”等机遇,加快集成电路、商业航天、工业软件等领域全链条突围,扎实推进武汉奕斯伟半导体、荆州先导科技、孝感楚能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更多新兴产业串珠成链、聚势成群,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制定支持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服务业向制造端拓展,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进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6G创新工程、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加快生命科学、AI大模型、前沿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产业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众创空间,推动形成“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的正反馈循环。加快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实施“数化湖北”行动,推进算力存力运力倍增,加快“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拓展应用场景100个以上,建设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培育数字经济标杆园区10个以上,新建无人工厂、数字孪生工厂等200家以上,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我们要乘数而上、向新而行,奋力竞逐新赛道、扬帆新蓝海。

(三)聚焦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坚持供需协同发力,更好统筹投资和消费,切实筑牢稳增长的坚实支撑。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强力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集度汽车等10个五百亿级项目、100个百亿级项目、1000个十亿级项目、10000个亿元级项目,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2万个,投资增长8%以上。着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襄阳中化学新能源产业园、荆门亿纬超级工厂等7200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年度投资8000亿元以上;着眼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加快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京港澳高速湖北段改扩建等1100个重大交通物流项目建设,年度投资3000亿元以上;着眼筑牢新经济发展底座,加快千兆光网、物联网、充换电设施等970个新基建项目建设,年度投资2000亿元以上;着眼强基础补短板,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水利设施、能源管网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年度投资1.3万亿元以上。抢抓国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机遇,争取国家在湖北布局集成电路、汽车核心零部件、工业母机等战略性产业基地,粮食、煤炭、原油等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荆汉运河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实施消费保稳提质工程,持续开展“惠购湖北”、大学生消费季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实施消费潜能挖掘工程,有效提振住房、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发掘乡村消费、银发经济等增长点;实施消费供给优化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景区、精美旅游线路、精致旅游城市,大力促进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时尚休闲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精心推出更多爆款品牌;实施消费环境提升工程,支持武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襄阳、宜昌等地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商业“圈街楼店网”系统改造提升,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网红消费地标,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创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着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效协同。找准投资和消费同向发力的结合点,着眼解决青年人、老年人、老旧小区和危旧房居民等群体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围绕城市地下管网建设、高质量教育供给、农民工市民化、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养老服务五大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示范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以增进民生幸福为导向构建供给新体系、打开发展新空间。

(四)聚焦激发发展动力活力,不断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用开放的手段汇聚全球资源,着力营造内外循环有效联动、高端要素加速集聚的强磁场。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市场化改革示范、法治化建设升级等五大行动,推进“双千”企业振兴工程,完善政企常态对接沟通、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等机制,为企业降低成本1000亿元以上,新增“四上”企业1万家以上、上市公司20家以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大行动,出台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障碍的“十不准”,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精准施策,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楚商有情怀、有梦想、有担当,一直是推动湖北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全力支持广大企业家深耕湖北,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竞展风采。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不断提高资金、资产、资源效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省属国企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推行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标准地+”等模式,健全煤电容量电价、工商业分时电价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全年新增贷款8000亿元以上。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推动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客货运“双枢纽”联动发展,依托花湖机场谋划打造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货邮吞吐量达到120万吨,依托黄金水道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争创中欧班列中部集结中心,以大通道大枢纽促进大开放。 协同推进外贸外资增量提质,开展新一轮“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行动,建好用好境外经贸产业园、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扩大新能源汽车、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海外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进出口增长8%以上;用心打造“优选湖北”品牌,着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国际化招商,高水平办好世界500强对话湖北、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华创会等重大活动,引进外资企业500家以上。加快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推动7大省级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行,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全面畅通。荆楚大地海纳百川、生机勃发,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感受湖北魅力、共享湖北机遇。

(五)聚焦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促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着力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三大都市圈发展能级。坚持规划引领,促进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集群集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武汉新城、襄阳东津中央商务区、宜荆荆世界级磷化工产业集群等10大标志性工程,打造武鄂黄黄快速通道、宜昌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鄂州花湖机场多式联运体系等10大功能性工程,增强都市圈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城市和产业发展集中度。坚持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支持各市州在中心城区重点打造3-5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支持襄阳小河临港经济区、孝感首衡城、随州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等2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做强109家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开发区,深化枝江、京山、利川等10个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统筹推进“人、产、城”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快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全面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纵深推进强县工程,加快千亿县扩容、百强县进位,重点支持40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聚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着力强化县城就业、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做好援藏援疆工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发展协作,深化鄂港交流,加强湘鄂赣三省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当前区域发展百舸争流,我们要坚持全省一盘棋,同频共振、携手共进,以一域增光为全局添彩,聚万众之力促全省之兴。

(六)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促进农业更高效、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防线,新建高标准农田150万亩以上,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支持公安、沙洋等县市创建国家超级产粮大县,增强生猪、油料、淡水产品等基础生产能力,让荆楚粮仓更加盈实、鱼米之乡更加丰饶。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培育。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大力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0%以上。走好品牌强农之路,做优做强潜江龙虾、黄冈蕲艾、随州香菇、楚天好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用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湖北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平台,持续擦亮“荆楚优品”金字招牌。强化农业科技和农村改革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五五工程”,加快“武汉·中国种都”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盘活利用“三地一房”,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等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公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化拓展寄递物流、冷链物流体系,实现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扎实推进乡村善治,涵养文明乡风,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绘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七)聚焦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扛牢共抓长江大保护责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切实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紧扣绿色制造方向,加快钢铁、石化、建材等9个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大行动,围绕绿色建材、风电装备、绿色智能船舶等优势领域,重点培育6家省级产业园区,打造城市矿产、秸秆利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切实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着眼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四大结构,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低碳交通、绿色城乡等10大体系,扎实推进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枣阳风电产业园、汉川电厂四期等76个重点能源项目,实施低碳城市、“气化长江”等重点工程,依托“中碳登”系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市场,完善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生态价值实现等机制,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提质增效十大行动,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化洪湖、梁子湖、斧头湖治理攻坚,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加快建设三峡坝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绿色生态是湖北的宝贵财富、最美底色,我们要持续加力、久久为功,用心守护大美湖北好山好水好风光。

(八)聚焦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工程、“百县进百校”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深化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努力为辛勤付出的劳动者稳岗位、增收入、保权益。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优化生育政策,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婴幼儿托位4.5万个,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2.5万户以上。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城乡低保户、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关心帮扶,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提升,深化“双减”工作,以数字化赋能教联体扩面提质。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支持每个县办好一所优质高中。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和职业院校提质行动,鼓励高校发挥所长办好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探索组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促进100个产教联合体加快发展,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支持建设100个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大力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持续抓好公共卫生补短板工程,加快县域三级医院建设,开展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推动紧密型医共体、远程诊疗服务县域全覆盖。深化重大疾病防治“323”攻坚行动,抓好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落实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推进文艺精品创优、文化场馆升级,办好长江文化艺术节、湖北艺术节、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加快长江博物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持续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开展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行动、全民健身双创工程,优化15分钟文化体育圈,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

各位代表!人民政府为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我们继续实施10大类52项民生实事,涵盖就业、教育、医疗、养老、育幼、安居、出行等领域,努力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实实在在、可感可及的幸福。

(九)聚焦建设高水平“平安湖北”,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湖北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防爆雷、减存量、控增量,综合施策、精准拆弹,积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煤电油气保供,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提高能源资源保障水平。守牢安全生产防线。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消防、危化、燃气、交通、矿山、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范应对和气象服务,推进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应急物资供应链与集配中心建设,加快应急宣传广播体系建设,健全预警“叫应”、转移避险等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畅通信访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向纵深发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打好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档案保密、参事文史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红十字会更好发挥作用。持续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健全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让社会更安宁、发展更安全、人民更安康。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大道如砥,初心如磐。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知重而担、知责而行,永葆政治本色,坚持守正创新,勇于开拓进取,着力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铸牢忠诚之魂,坚定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凡事善于从政治上考量、始终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心领神会,一丝不苟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要求落实落地,以实际行动、实干成效诠释绝对忠诚。

(二)恪尽为民之责,坚定做到全心全意惠民生。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切实把解民忧、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保障改善民生与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更好结合起来,理顺理清千头万绪的事、办好办实千家万户的事、抓紧抓细千行百业的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坚定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虚心向群众请教,把一切能够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团结凝聚群众办成事、办大事,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三)夯实法治之基,坚定做到尊法崇法促善治。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将法治思维、法治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始终。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始终坚持在阳光下行使权力,善于通过监督不断改进工作。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力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履责。扎实推进“八五”普法,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四)砥砺奋进之志,坚定做到真抓实干建新功。强化狠抓落实的工作导向,争当行动派、实干家,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意图、顺应人民期待。弘扬“四下基层”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察实情、谋实招、求实效,使出台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省情实际、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学习提能、实践强能,增强专业素养、锤炼过硬本领,善于用系统观念、改革思维、市场办法破解难题、促进发展。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从头抓紧、干在实处,努力把思路变出路、把愿景变实景,持续奏响快干实干最强音。

(五)坚守为政之要,坚定做到清正廉洁葆本色。始终保持“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警醒,严格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靶向施治为基层松绑减负,集中精力谋发展、办实事。坚决落实“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把财政资金更多用在为民生增福祉、为发展增后劲上。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铲除腐败土壤,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山清水秀、正气充盈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弄潮儿向涛头立,风起正是扬帆时。新征程充满光荣和梦想,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

2023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13日在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 王忠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 ...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21日在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重庆市市长 胡衡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3年, ...

2024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23日在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长 张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 ...

202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23日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 龚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 ...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