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日,武汉大学2019年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卓尔体育馆举行,8600多位研究生新生用歌声真情告白祖国,正式开启珞珈研途。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在开学典礼上做了主题为《在珞珈山做好学问》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8600多名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贺你们成为珞珈山的新主人!
进入研究生阶段,将是你们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它意味着你们进入了理性思辨、探索创新的更高一个阶段的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将是你们的首要任务。山水之间,武汉大学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郭沫若先生曾在《洪波曲》一书中将武大称赞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说“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是有福了”。126年来,珞珈之山、东湖之水滋养了包括100多名“两院”院士在内的名家大师,他们以学报国、求真求知,为民族解放、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批又一批武大人勇当先锋、勇担重任,为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中国北斗、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战略贡献了“武大力量”和“武大智慧”。如今,新一代武大人正对标世界一流,坚持高标准办学,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高端人才加盟武大,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在Nature、Science、Cell等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有越来越多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设施向你们敞开。这一切都将为你们在珞珈山做学问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好的氛围。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的活跃期,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加剧世界经济版图和竞争格局的重构。回顾世界前三次科技产业革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强国抓住了产业变革的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国家强盛。而近代中国屡次与产业革命失之交臂,错失了发展良机。如今,经过70年的努力,中国第一次有机会、有实力与世界强国并肩站在科技革命最前沿进行同台竞技,我国科技论文、专利数量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大国竞争中赢得优势、抢占先机。近年来,我国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前所未有,对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前所未有,对科研投入前所未有,对科研政策的改革力度更是前所未有,这一切都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天地。在这里,我举三个例子进行阐释。第一个例子是今年上半年正处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阶段,武大是为数不多顶着巨大压力赴美招聘人才的学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讲话精神坚定了我们的信心;第二个例子是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李克强总理与大家深入交流,一一回应大家的关切,我切身感受到李克强总理对于青年人才的重视;第三个例子是最近国家先后出台了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等系列文件,加大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从事科研最好的时代,从事科研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今天,我作为大学校长,也作为一名一线科研人员,我与你们分享三点关于做好学问的思考。
第一,做学问不仅是为了谋生,还应该主动担纲责任,要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担当意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知识分子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远的价值追求,秉持忧国忧民和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我希望你们坚守和赓续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责任,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主动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做人民的学问家。
第二,做学问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要追求真理,要有淡泊名利、探究真知的求是品质。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科学是一个不计名利地追求客观真理的过程。”在科学研究领域,唯有淡泊名利、默默耕耘、执着追求,才能有所成就,一旦学术研究以功利为驱动,就只会走马观花、趋利避害,永远不会产生出对人类历史有贡献的真知灼见。做科研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它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坚持不懈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并为人类知识宝库贡献力量,这样才有价值。近年来,学术界浮躁功利的不良之风大有蔓延之势,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触碰学术道德底线的行为,可能会给科研人员带来短期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势必会对个人学术生涯、科研学术生态甚至是国家科技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同学们,我希望你们不仅把做学问当成一种事业,更要作为一种理想和追求,要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永葆对科学真理的敬畏和信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以一种超然的心胸和豁达的气度做出大学问、做出真学问。
第三,做学问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要创前人之所未创,要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果我们做科研只会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就永远不会发现新知识、突破新技术、开拓新领域,更不可能在大国竞争中牢牢把握创新的主导权。当前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迫切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如何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前段时间我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论坛”时回答网友提问说过,“首要因素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要以更大的胸怀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只有青年人有水平、有干劲、有情怀的时候,才能靠他们解决卡脖子问题。第二,要加强我们国家基础研究的投入,一个是人,一个是政策,还有一个是氛围,再给予一定的时间并保持定力。我们照葫芦画瓢是可以把目前卡脖子的问题部分解决掉,但是基础研究跟不上去、搞不清楚,将来还会被新的技术卡脖子”。武汉大学向来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学术追求,一代代学者创前人之所未创、述前人之所未述,立足前沿开辟学术领域。比如,高尚荫先生是中国病毒学学科的创始人,韩德培先生是中国环境法学的开拓者,王之卓先生是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我希望你们要秉持前人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学术传统,像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的2015级博士生何海龙同学、跟随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袁荃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课题组团队一样,勇于批判质疑,善于独立思辨,敢于自我突破,争取做出更多原创发现,产出更多原创成果。
同学们,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治学目标与人文情怀。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知识分子,你们要赓续武大学术传统,回应时代呼唤,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夯实学术功底、涵育学术素养、锻造学术能力,在珞珈山做好学问。我希望,你们不负祖国、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在中国崛起的伟大时代中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在珞珈山学习顺利、生活愉快!(本演讲稿整理自武汉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