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李海雁在德国香港协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贺词

尊敬的德港协会主席封·高特贝格先生,

尊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驻欧盟经贸特别代表佩斯科特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各位香港之友,

我很荣幸也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庆典活动并致贺词。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之际,作为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我要衷心感谢封·高特贝格先生领导的德港协会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而专门举办这次招待会。德港协会在法兰克福创建以来,为扩展双方经贸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做出了不懈和巨大的努力。

我本人对德港协会有着特殊的感情。俗话说:“吃水不忘掘井人。”我第一次去香港是在1986年11月,几个月之后我有幸结识了封·高特贝格先生的前任夏杰(Peter Hartlieb)先生,我和他深厚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他去年10月不幸病逝。夏杰先生也是我2006年5月到任法兰克福后在总领馆接待的第一位德国客人。封·高特贝格先生,我深信,在您的领导下,德港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女士们,先生们,

当五星红旗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冉冉升起的时候,全球华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失散的女儿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在我看来,德国人应该而且也能够理解这份喜悦与欢欣,因为他们也曾倍受被分裂之苦。但是10年之前人们却忧心忡忡,既来自海外也来自香港内部,美国《财富》经济周刊更是以“香港之死”作为封面。然而东方之珠没有沉没,在过去10年中,年轻的香港特区政府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萨斯风暴、禽流感等一连串挑战,伴随着大陆的经济腾飞,香港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天衣无缝。“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些在回归之初为不少香港同胞将信将疑的新词汇,不仅载入了史册,十年之后也变为了现实。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几乎没有人怀疑“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只是一句空话。昔日的铁娘子近日在接受BBC采访时坦言,“我们对香港的很多担心已证明是多余的“。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先生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一国两制”在香港运作自如,香港是自由的。英国新任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在一份声明中赞赏香港在过去1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欧盟轮值主席国发表的共欧盟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声明的表述是:“欧盟祝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一国两制'的原则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香港的成功经验得到了证明。欧盟认为,`一国两制'原则的实施与中英双方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保持了一致,也保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著名的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2007年7月1日香港人的兴奋程度远远高于2007年7月1日回归之时。

女士们,先生们,

听了这么多的原则、声明、表态和看法,我们再来看看最新的几组数据:

--迄今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为香港特区护照持有者提供免签证待遇,而1997年末只有44个。

-今年有1840名在港居住的外国人申请香港特区护照,10年前只有30名。

-香港大学2007年4月中旬所做的民调显示:81%的受访者对香港的未来有信心,89%对祖国的未来有信心,分别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78%的受访者对“一国两制”表示满意,这是自1993年来的最高值;63%的人信任香港特区政府,58%的人信任中央政府,与199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3%和17%。假如我是德国的总理或副总理,看到这些数据,恐怕也难免心存妒忌。

女士们,先生们,

在历史的长河中,10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正如胡锦涛主席6天前在香港所言,“一句话,中央政府关于香港大政方针的宗旨,就是为了香港好,为了香港明天更好;就是香港同胞好,为了香港同胞明天更好”,而这也正是香港基本法的出发点。今天,“民主”一词成为了时尚,而10年、20年前却并非如此。我们中国人不能也不想回避民主。如果各位关注过今年3月人大会议之后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一定还记得温总理对民主问题的精辟阐述:“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和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全世界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深信,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一定会在中华大地全面实现;然而以怎样的速度、怎样的方式,则需要高超的技巧,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女士们,先生们,

最后,我想以一个看似诙谐的问题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在与德国企业家交往的时候我常被问到,为什么香港的普选未能在长达156年之久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实现?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不禁想到2500年前的孔子,他的一句名言竟然与耳熟能详的德语谚语惊人地一致,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谢谢各位!

相关推荐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